理性看待玻璃漲價,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在疫情期間,玻璃原片價格從去年12月份的100元/重箱(2000元/噸)跌倒今年3月底的60元/重箱(1200元/噸),為什么大家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呢?今年一季度末,各廠家從一次跌2元/重箱,到某些廠家一次性喊跌10元/重箱,一個月原片價格跌掉50%,為什么當時沒人說廠家瘋狂,反而現在廠家一次性喊漲5元/重箱,大家就認為瘋狂呢?經歷了市場需求的啟動,玻璃原片的價格從60元再漲回到100元,為什么大家會認為是不正常呢?即使到目前為止,此時的價格也僅僅只是恢復到了去年四季度的價格水平,下游加工企業自身對形勢產生了誤判,為什么要抱怨原片廠的扭虧努力呢?
所以,上半年的行業利潤,是玻璃原片廠讓利給了下游加工企業,下半年,行業利潤又在產業鏈上進行了重新的分配和轉移。玻璃如此,水泥、鋼材是不是這樣?房地產又是不是這樣呢?這其實只是一個新的周期開始??梢赃@樣說,如果不是受今年的疫情影響,過了春節以后,今年3月份的價格就能恢復到去年四季度的價格高位,不低于100元/重箱了。因為從年初我們分析的整個宏觀形勢和數據來看,今年的玻璃行業的行情和數據要大大好于去年四季度最好的季節。只不過,這次疫情把需求延后了。
而且,北方玻璃產能會大幅降低,早有定論,但很多人選擇性的視而不見,一再忽視這個有價值的信息。河北16條線停產,誘因不是疫情,而是環保。疫情的嚴重擋不過環保的嚴格治理。所以,沒有疫情,北方的產能仍然是收縮的。今年的疫情是“活久見”,巴菲特老人家見證奇跡的時刻都一再刷新,為什么不允許玻璃原片價格出現超過歷史高位的現象呢?為什么拿歷史經驗和常識來看待今年突發性的千年一遇的市場特例呢?拿遠古時代的觀念去看到未來科技時代的發展,判斷失誤是必然的。而且,在這種極端情況下,還是有人賺到錢的,而且賺了大錢。這就是判斷,這就是超越歷史經驗的一種選擇。
玻璃行業近五年來,中間貿易商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最大的根本性的改變,就是取消掉了倉庫,大多數經銷商都是喜歡短平快的出貨。大家看利潤很低,玻璃不進自己的倉庫,而是廠家到客戶端直發,低來低走,高來高走,賺個快錢。歷史經驗告訴玻璃貿易商,從2013-2015年,凡是進倉庫的玻璃,基本都是虧的,還不夠吊裝費用。所以,在過去三十年,玻璃貿易商被稱為發揮著“蓄水池”的作用;但是近五年來,玻璃貿易商不再是蓄水池,因為貿易商取消掉了倉庫后,玻璃在中間環節大大減少,貿易商只是作為一個小額貸款機構而存在。所以,很多人說現在廠家的玻璃轉移到了中間商手里,今年肯定是有的,這批人應該是賺了大錢的。但是更多的中間商,是沒有倉庫的。
今年這個行情,要不要倉庫,這依然需要中間貿易商超越常識和經驗的判斷。從行業來說,環保治理倒逼的這幾年,供給側改革的成效也慢慢顯現。玻璃的產能不可能再像2011-2015年那樣的大幅擴張,就現在而言,光新增產能的指標問題就能弄死很多生產線,只不過現在還沒到時候。同樣,現在很多生產線從北方轉移到南方,看中的是南方的環保壓力并不大。但是南方大多是秀美的旅游之地,不排除環保在未來幾年再來一波追殺?,F在政府引過來是發展經濟,經濟上來了自然會有生態環境的要求。
所以,玻璃產能只會越來越少、越來越集中,這是一個必然現象。不看一時的增減,這是一個動態變化。所以當產能越來越少、越來越集中的時候,未來玻璃的價格就會越來越高。內循環,國民經濟還是要靠房地產。這是我去年以來一再強調的觀點。中國經濟就是圍繞著房地產構建的國民經濟產業鏈。我們知道這樣不好,但是又有什么辦法呢?我們知道要多建造幾個華為,但是實際行動和結果呢?
國家控的是房價,不是控制繼續造房子。中美競相印鈔票,如果不想讓物價漲,那么就還要把多印的錢引到房地產上。如果房地產的泡沫破滅了,如果多余的錢流到農產品上,如果大米比房子還貴,那就是一場徹底的災難了。國家并不指望所有人都去買房子,但是會讓更多有錢的中產階層,把錢掏出來購買房子,讓房子成為中產階層資產的保值去處。多印的錢凝固在鋼筋水泥中,總比到處亂竄要強。國家也會努力讓這些房子不能隨意變現。
這是玻璃價格會一路上漲的邏輯。不要在乎一時的波動,或者所謂高位震蕩??指咝睦頃?,但是習慣了就好。玻璃市場的機會在上半年,玻璃市場的表現在下半年。這是我3月份說的。沒有看清楚這些隱形的原因,那么就不要怪自己虧錢了。